在国际地缘政治的棋盘上,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,其“美国优先”的外交政策和关税壁垒原本旨在孤立中国,却意外地推动中俄印三国关系出现微妙靠拢迹象。近期,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计划访印、印度外长苏杰生访问俄罗斯、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中印领导人通话线上配资开户,以及中俄联合巡航等事件频发,似乎印证了这一趋势。
然而,深入剖析印度一贯的投机主义国际战略思维,再结合中印边境争端及印度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现实,中俄印的“抱团”力度注定有限,合作的范围和战略互信深度难以深化,甚至可能只是短期权宜之计。莫迪政府“随风倒”的外交风格,更让这一联盟的稳定性成疑。
特朗普上台后,其外交政策急转弯尤为显著。他以印度采购俄罗斯石油为由,将对印总体关税税率提高至50%,这颠覆了拜登时代通过印度牵制中国的亚太战略基调。有人认为,此举非但未奏效,反而促使中俄印及其他金砖国家在外部压力下寻求靠拢。例如,中国总理李强、印度总理莫迪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近日出席巴西金砖峰会,象征性互动增多;普京上周分别与中印领导人通话,分享与美国就俄乌战争接触的情况;中俄舰队本周从俄远东启航,进行太平洋联合巡航。这些动向显示,特朗普的孤立策略适得其反,为中国周边外交创造了空间。
但特朗普的强硬关税和施压,迫使印度转向中俄寻求平衡。这种靠拢局面可能持续数年,至少涵盖特朗普任期,甚至若“让美国再次伟大”的理念成为美国长期外交取向,中俄印关系改善将有更坚实基础。
然而,印度外交的投机主义本质决定了这一靠拢的浅层性。印度一贯奉行“战略自主”原则,但其核心是机会主义:根据国际风向调整立场,以最大化自身利益。莫迪政府在特朗普时代“随风倒”的倾向尤为明显——当美国施压时,印度迅速转向中俄;但若美国政策松动,印度很可能重回亲美轨道。
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,印度以伟大文明古国自居,普京未放弃帝国主义梦,中国则追求全球影响力,三国在宏观战略上难求一致。靠拢更多是外部环境变化所致,而非内在战略共识。
更关键的是,中印边境争端和战略竞争定位,成为中俄印抱团的“天花板”。中印两国在喜马拉雅山脉的边境线上存在长期对峙,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导致关系一度冰冻。尽管近期关系和缓——王毅可能于8月18日访印,莫迪计划8月31日出席天津上合峰会(其七年首次访华)——但核心分歧未解。
印度将中国列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,在“印太战略”中视中国为威胁,并在达赖喇嘛问题上持强硬立场。这些结构性矛盾,让中印难以建立深层互信。也就是说,三国虽在金砖和上合框架下合作,但涉及主权和安全的核心议题上,立场迥异线上配资开户,难以形成铁板一块的联盟。
升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