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0年2月初配资炒股配资门户,傅作义在绥西的战斗惨败。日军第26师团与小岛骑兵集团联合发起进攻,傅作义所率领的第35军伤亡惨重,部队几乎损失过半。面对敌军的疯狂追击,第35军被迫从五原撤退,带着残余兵力一路西行。鬼子的追兵一直追到距宁夏仅几十公里时才停止,这一战对整个西北地区产生了极大震动,甚至全中国的目光也聚焦到了这片艰苦的塞北土地上,那个冬天成了历史的转折点。
傅作义,时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及第35军军长,是一个典型的“引狼入室”人物。为了支援长沙会战、牵制华北的日军,他主动带领部队发起了远征,直奔日军在内蒙古的重要战略要地包头。经过一场艰苦的战斗,第35军骑兵第7师不畏艰难,长途奔袭近千里,成功歼灭敌军3000余人,并摧毁了4辆坦克和60多辆汽车。这一举动给日伪军造成了严重打击,激怒了敌人。日寇华北方面军痛恨傅作义,决心要报复,随即调集了驻蒙军第26师团,带着3万余人进攻河套地区。
展开剩余79%然而,敌众我寡,傅作义并未能守住五原城(今巴彦淖尔市五原县),第35军损失惨重,仅剩7000余人,其中有4000多人受伤,被日伪军压缩到绥远西部一隅,塞北的抗战进入了最黑暗的时刻。连重庆的蒋中正也认为绥远的抗战已经没有希望,甚至为傅作义提供了更优厚的安排:让他升任第八战区司令长官,前往兰州整顿与补充部队。这个提议看似优厚,但傅作义却坚决拒绝,表明了他要重振旗鼓、夺回失地的决心。
傅作义固执而倔强,他誓言要夺回失去的五原,重新举起绥远抗日的大旗。因此,他对前往兰州毫无兴趣,而是全力以赴整顿第35军,治疗伤兵,并紧急调集二线部队补充主力。几个精锐的部队陆续被调来,屯垦旅和游击旅加入,使得傅作义的部队兵力逐步恢复到15000人左右。与此同时,他还通过多方侦察,掌握五原的敌情,并派遣特工策反伪蒙军。得知敌人的兵力并不充足,傅作义信心更足,认为自己的反攻之战并非毫无胜算。
事实上,驻蒙军的日军兵力并不雄厚,他们要控制辽阔的察绥地区,困难重重。攻占五原后,关于是否长期驻守的问题,日军司令冈部直三郎和参谋长田中新一曾激烈争论。冈部认为应该放弃五原,保持机动性,集中力量控制张家口等重要城市;而田中则坚持要稳固五原,以压迫傅作义。最终,田中获胜,日军决定长期驻守五原。然而,由于日军的兵力不足,冈部没有为驻守五原提供足够的支援,最终只派遣伪蒙军的两个师,以及杂牌部队和特务警察,五原的守敌总数仍然达到了15000人。
傅作义的反攻面临巨大的挑战,但他凭借着步兵骑兵的灵活机动性,迅速组织了反攻力量。第35军的骑兵与装甲汽车,机动性极强,令日伪军难以应对。1940年3月11日,傅作义向重庆电报报告,决定在3月中旬利用塞北春季解冻后的机会发起反攻。委员长蒋中正批准了他的请求,并派遣粮弹支援,给予了傅作义极大的支持。
傅作义迅速下令部队在3月20日发起进攻,集结了第101师、新编第31师、新编第32师,秘密向五原进发。此时,五原的战斗正式打响。
傅作义的战略部署精妙,他决定让新编31师和32师攻占五原,而最精锐的第101师则担任阻击敌军增援的任务。第101师的师长董其武在这次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,特别是他的阻击部队。郭景云,时任第302团团长,被委以重任,负责阻击敌军的增援。郭景云精锐的部队和精准的战术使得日军的增援大为受挫,尽管日军伤亡惨重,依然无法突破阻击线。
在此期间,郭景云和他的部队屡屡打击敌军增援部队,最终成功地切断了日军的增援通路。日军虽然调动了大量汽车和增援兵力,但也无法突破第302团的防线,数百名日军死于阻击战之中。
在持续的激烈战斗中,傅作义亲自指挥,不断调整战术。在最终的攻占五原城时,第35军成功歼灭了日伪军的大部分力量,仅剩一小部分日军在新城顽抗。经过几轮猛烈进攻,第35军终于在3月21日下午完全控制了五原,消灭了敌军6000余人,成功夺回失地。
随着五原的收复,傅作义和他的部队获得了巨大胜利。这场反攻不仅令日伪军颜面尽失,也鼓舞了整个抗战士气,成为抗战历史中的一场标志性胜利。傅作义为此获得了蒋中正的表彰,不仅晋升为高级军官,还获得了“国光勋章”,这枚勋章是仅次于“青天白日勋章”的最高荣誉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升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